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纠纷,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一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今年来,市司法局聚焦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小切口”,关注“大民生”,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多管齐下,全线发力,推动解决农民工欠薪“烦心事”,守护好农民工“钱袋子”。
加强普法宣传,增强“维权意识”。一是宣传到位,提高维权意识。积极组织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利用农民工返乡等时机,深入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枸杞采摘地等农民工聚集区域,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为重点的普法宣传活动,宣传法律援助知识,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营造农民工讨薪维权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二是精准普法,避免不必要损失。通过“摸排+普法”工作模式,引导各司法所工作人员利用矛盾纠纷排查机会,精准掌握农民工法律需求,开展“订单式”精准普法,分群体、分时段制定“普法清单”,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普法服务,针对性普及法律援助常识和农民工多发易发欠薪问题的处理常识,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减少农民工不必要损失。今年来,法律顾问及司法所工作人员共深入企业、工地等摸排、普法50余次。
畅通服务通道,实现“兜底承办”。一是健全窗口服务,打造服务“新平台”。设置行政复议、仲裁服务指引、司法鉴定指引窗口,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充分发挥公证业务、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指引、行政复议指引、仲裁服务指引、热线服务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作用,并设置农民工绿色通道,为来访欠薪民工精准、高效提供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农民工咨询公证、法律援助、诉讼服务等事项170余次。二是探索灵活服务,开启服务新篇章。积极发挥“德令哈市流动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用,进一步拓宽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申请追索劳动报酬的法律援助申请一律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指派、当天援助。对于偏远乡镇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通过“远程对接视频”平台,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进行答疑解惑,并对提交材料进行初审,减少群众“多跑”,提高援助效率,今年来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70件、受援人100余人,接待农民工法律咨询80人次,帮助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近180余万元,远程视频解答6次。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多元联动”。一是数字赋能,助力民工讨薪更便捷。公示全市68个调委会矛盾纠纷申请“二维码”,群众以网上随时申请的方式实现“实时申请、实时受理、多方联动、高效办结”,通过数字赋能,延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服务到村级“神经末梢”,方便农民工实现“投诉有门”“无须多跑”,线上办事“一网受理”、民工诉求“一线应答”推动一批农民工欠薪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今年来共化解矛盾纠纷628件,涉及金额5911.87万元,其中化解农民工纠纷39件。二是专业加持,驱动服务新升级。建立德令哈市法律志愿服务队伍,涵盖司法局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法律顾问、公证员、调解员等,整合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利用美食节等活动,派服务团队到赶集现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并推广宣传12348青海、海西法网微信公众号、12348热线终端机、智能公共法律服务亭等,引导农民工通过网上申请、热线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获得免费法律咨询、代书、调解、代理等全天候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共咨询法律事项700余次,法律顾问微信群提供普法、解答等服务300余次,代写法律文书27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是劳动报酬权益,事关广大农民工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开展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工作,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德令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打开手机扫一扫,分享到手机查看